查看原文
其他

密茨凯维支诗9首

波兰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亚当·密茨凯维支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1798.12.24——1855.11.26),被誉为“飞禽之王--鹰”波兰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流亡在外,居留异国,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而奋斗终身。
1798年12月24日生于立陶宛诺伏格罗德克附近的查阿西村,1855年11月26日卒于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1815年考入维尔诺大学。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活动,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大学毕业后在科甫诺中学担任古典语言文学教师。1820年创作的《青春颂》,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1822年第一部诗集《歌谣和传奇》,据民间故事写成。1823年他的第二部诗集出版,收有长诗《格拉席娜》和诗剧《先人祭》第二、第四部。《先人祭》第二部通过古老民间祭祀仪式,反映了农民对恶霸地主的复仇和民间的道德准则,第四部描写青年古斯塔夫失恋后的痛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抒情特点。同年因参加爱国青年运动被捕入狱,后被流放到俄国内地。在那里和俄国十二月党人相识。1826~1828年,出版《十四行诗集》和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后者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英雄史诗 ,引起沙俄统治集团的密切注意,他不得不逃离俄国。1829年到达罗马,途经德国时,曾去魏玛拜访歌德。1830年11月,华沙爆发的反俄起义失败后,写出《先人祭》第三部,热情歌颂波兰爱国青年的英勇斗争精神,揭露沙俄统治集团的残暴伪善和波兰民族败类的为虎作伥行为。1832年起定居巴黎,积极从事各种爱国文化活动,先后主编了《波兰巡礼者》和《人民论坛报》。1834年完成他最重要的作品《塔杜施先生》。这部长诗以 1811 年和1812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立陶宛地区两大仇家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佐霞的恋情以及这两大家族的结仇与和解,广泛反映了波兰贵族的生活和争斗,以及波兰爱国志士反抗沙俄侵略的团结战斗精神。长诗洋溢着爱国激情,对人物性格和自然景色作了动人的描绘。19世纪40年代任瑞士洛桑大学和法国法兰西大学的文学教授。1848年组织波兰志愿兵团参加意大利抗击奥国的斗争。1855年他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想组织一支波兰军队参与土耳其的反俄战争,因染上瘟疫逝世。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波兰民族诗人,也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798年生于立陶宛一个破落贵族家庭,进入维尔诺大学后组织并领导爱学社和爱德社,争取波兰的民族解放,之后经历了逮捕、监禁、五年的流放和二十六年的流亡,1855年因染瘟疫卒于土 耳其的君士坦丁堡。

密茨凯维奇不仅是最伟大的波兰诗人,也是最伟大的斯拉夫和欧洲诗人之一;他还是浪漫主义代表性戏剧家,亦是散文家、翻译家、斯拉夫文学教授和政治活动家。在欧洲和波兰,他被视为与拜伦和歌德并驾齐驱的人物,其影响力超越文学,覆盖文化和政治。

密茨凯维奇之于波兰人,就像歌德之于德国人、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人。尚有一个额外因素,也即他作为朝圣者、领袖、战士的生平。因此,如果说拜伦在死于希腊之后激发了早期浪漫派(包括密茨凯维奇本人)的想象力的话,那么可以说,密茨凯维茨通过他一生为波兰人的事业服务而成为了“民族诗人”的化身和未来世世代代的精神领袖。密茨凯维奇对我永远是很特别的。自从青少年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谈论密茨凯维奇,把他与前卫运动对比。这意味着密茨凯维奇扮演了特洛伊木马的角色,因为他帮助我抵制各种过度前卫的倾向。





张 爱 玲 在 文 学 史 上 的 意 义


张爱玲(1920—1995)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独特地位的重要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她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从题材上讲,她的小说为我们表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侧面:一个是民国初期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生活,一个是十里洋场的都市市民人生。她用一支华丽的笔,从婚姻和家庭的角度,来表现上海和香港这两个殖民地都市社会充满病态的人生。

她笔下的人生从封建的旧式大家庭,到都市日常生活,其中隐含着一个过程。这也与作者张爱玲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她自己是出身于遗老家庭,对封建旧式大家庭的生活及其背后沉重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了解。然后,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封建遗老家庭日渐解体,走上市民化和都市化的过程。张爱玲曾经说自己乐于做一个“小市民”。她正是这样从封建家庭走出来,成为都市洋场社会的一员。所以她的笔下,就有了从最初的《金锁记》——那里的封建家庭的气氛是压抑封闭的——到《倾城之恋》,封建家庭开始没落解体,里面的人物或被动或主动地走出来,走进现代人生,如白流苏那样。再后来的小说,更多的表现都市普通人的平常人生,如《年青的时候》里的潘汝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佟振保,《封锁》里的吕宗祯、吴翠远,都是已经走出封建宗法背景的普通都市人,有着卑微而琐碎的日常人生。

还有一部分作品,张爱玲为我们展示了封建宗法家庭的文化背景,如何沉重地影响了看上去已经走出封建家庭的现代人。如《多少恨》里的女主人公虞家茵,是一个走出家庭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但是她的遗少作风的父亲,仍然阴魂不散地出现在她生活里,破坏威胁着她的生活和感情,最终她只有远走他乡。《十八春》的主人公沈世均和顾曼桢,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坚强上进的年轻人,他们俩深深相爱,但是最后还是在外力作用下黯然分手。这外力的作用,就来自于双方的家庭。曼桢的姐姐当年为了家庭而去做了舞女,人老珠黄后嫁了人,但因没孩子老是感觉地位不稳,受到顾母“借腹生子”的旧观念的影响,决心牺牲妹妹曼桢来笼络丈夫,和丈夫共同设计陷害了妹妹。而沈世均则因为母亲是受丈夫冷落的大妇,沈父常年生活在小公馆,为了母亲和寡嫂、弱侄的生活,他不得不辞职回到家乡。种种因素终于使两个有情人难成眷属,造成终身的遗憾。旧的家庭和宗法背景的沉重压力,仍然像噩梦一般压在都市现代人的头上,这就是现代中国社会真实的一幕。

张爱玲的小说对政治不感兴趣,她更喜欢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索人生。如《金锁记》就表现了女主人公人性扭曲的过程。《封锁》则表现了在空间封锁的一刹那,人性的微妙变化。她特别喜欢从婚姻恋爱的两性关系角度来反映人生,也是因为她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人性表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放恣。

张爱玲的小说在文体方面有独特的成就。她的小说具有通俗的外表,但同时又有华丽的文笔。她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比如《红楼梦》对她就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她也受到前人和同时代的通俗小说的影响,所以有人曾把她叫做“新鸳鸯蝴蝶派”,也有人把她的小说叫做“新洋场小说”。但是,她也广泛接受新文学的影响和外国文学的影响,有着敏锐的文学感受力和表现力,也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深沉探索,所以,她用自己高超的文学才能,铸造出了具有雅俗结合的特点的小说文体。她的小说对今天的许多作家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推荐阅读:

伊利亚·卡明斯基诗4首

罗伯特·戴纳诗3首

露易丝·格吕克诗5首

欧文·莱顿诗2首

塔杜施·鲁热维奇诗6首

艾赛尔·雅恩丝玛诗5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6首

哈特·克兰诗8首

塔尔科夫斯基诗6首

保罗·穆顿诗27首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7首

安娜·斯维尔诗3首

米沃什诗15首

帕沃·哈维科《冬日宫殿》

穆罕默德·达维什《爱德华·赛义德:一种对位的阅读》

根纳季·艾基诗3首

露易丝·格利克诗5首

翁贝托·萨巴《山羊》

凯瑟琳·巴内特7首

安娜·斯维尔《夜间一场悲哀的对话》

阿尔·珀迪诗11首

安娜·斯维尔诗12首

布伦达·希尔曼诗10首

哈特·克兰《隧道》

茨维塔耶娃诗13首

狄金森诗40首

索菲娅·安德雷森诗15首

朗费罗诗10首

贝克尔诗10首

彼得·霍恩诗10首

布莱希特诗16首

凯瑟琳·巴内特诗4首

玛丽亚·科钦诗3首

莎朗·奥兹诗7首

翁贝托·萨巴诗4首

阿尔冯西娜·斯托尼《伤感》

阿米亥诗16首

卡瓦菲斯诗48首

塞尔努达诗7首

弗罗斯特诗55首

宫泽贤治诗6首

艾略特诗9首

叶芝诗6首

帕斯捷尔纳克《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裴多菲《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

勃洛克《十二个》

艾赫泰勒《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

拉金诗16首

简·克莱蒙特诗5首

布莱希特诗11首

金芝河诗15首

鲁米诗15首

路易斯·格吕克诗15首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华兹华斯《露西》

莱奥帕尔迪《致意大利》


漠漠佳城幽 苍苍松槚暮 鲁幕飘欲卷 宛驷悲还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